二 胡 |
發布時間:2018-01-18 09:54:05 | 瀏覽次數: |
二胡始于唐朝,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。它最早發源于我國古代北部地區的一個少數民族,那時叫“奚琴”。到了宋代,又將胡琴取名為”嵇琴”。后來沈括在《夢溪筆談》中又記載“馬尾胡琴隨漢東,曲聲猶自怨單于。彎弓莫射去中雁,歸雁如今不寄出。”說明在北宋時已有了馬尾的胡琴。到了明清時代胡琴已傳遍大江南北,始成為民間戲曲伴奏和樂器合奏的主要演奏樂器。到了近代,胡琴才更名為二胡。 二、二胡的基本結構 二胡的構造比較簡單,由九個主要部分組成:琴筒、琴桿、琴皮、弦軸、琴弦、弓桿、千斤、琴碼和弓毛。 三、二胡名曲及簡介 《二泉映月》 此曲是我國民族器樂曲中不可多得的傳世之作。曲中二泉,即江蘇無錫惠山泉,世稱“天下第二泉”。作者以“二泉映月”為樂曲命名,不僅將人引入夜闌人靜、家清月冷的意境,聽畢全曲,更猶如見人——一個剛直頑強的盲藝人在向人們傾吐他坎坷的人生。全曲將主題變奏五次,隨著音樂的陳述、引申和展開,所表達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揮 發。此曲纏綿情深,如泣如訴,具有深厚的民族風格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,在大江南北廣泛流傳,深受喜愛。 《良宵》 原名《除夜小唱》,是作者除夕與學生、友人歡聚時的即興之作。在除夕之夜歡樂情緒感染下,作者興致頗高,邊拉邊記譜,頃刻而成。此曲音樂形象單一、抒情、清新、明快,給人以怡然自得之感。作者通過輕盈柔和、灑脫自如的旋律,生動描繪了他與友人歡敘守歲、共度良宵的愉悅心情。六十余年來,此曲仍充滿了旺盛的生命力,曲中表現出的歡樂和激情,達到樂器性能的極致發揮,是二胡曲中的精品。 《聽松》 作者通過松濤借物詠懷,在贊揚民族英雄岳飛軍威的同時,傾注了他剛直不阿的性格和堅定自信的意志。曲調剛勁有力、跌宕起伏;結構前后對稱、主體突出。全曲速度和力度倏忽多變,具有戲劇性效果。此曲結構嚴謹,層次分明,情感強烈而氣勢磅礴,是一首難得的佳作。 《空山鳥語》 樂曲描寫了深山幽谷中群鳥歡鳴,生氣盎然的景象。樂曲以擬聲手法模仿百鳥啁啾聲,在音樂中深深滲透了作曲者的情感。 《寒春風曲》 華彥鈞(阿炳)作曲。樂曲的一部分曲調、演奏手法與《二泉映月》相近,但曲調較多地在明亮音區進行,更為活潑流暢,舒展寬廣,使聽者感覺到明媚的春天正在走近。 《月夜》 樂曲旋律舒展柔美,委婉質樸,在以級進為主的旋律進行中,不時出現六度、七度和八度的大跳音階,跌宕生姿、不拘一格。全曲有月白風清的意境,但更多的則是感情的抒發、志趣的流露,不禁使人想起唐代詩人劉方平的《月夜》詩:“更深月夜半人家,北斗闌干南斗斜。今夜偏知春氣暖,蟲聲新透綠窗紗。” 《流波曲》 民間藝人孫文明的代表作。作者是浙江紹興人,幼年雙目失明,因喪父生活貧困,只得背井離鄉,以算卦糊口。后專攻胡琴演奏,靠賣藝為生。樂曲是他流落他鄉困苦生活的自我寫照。 《病中吟》 《病中吟》又名《安適》或《胡適》,是劉天華的處女作,1915年初稿,1918年定稿。曲名即“人生向何處去”之意。1915年,作者遭到失業、喪父,貧困打擊,積郁成疾,病中想拉二胡以遣愁緒,又被親友視為不務正業。他感到處境艱難,前途渺茫。在此種心境下,孕育了《病中吟》旋律初稿,把當時郁郁不得志的心情,人生安適的感嘆,逆境中的掙扎和走投無路的痛苦,都傾注在樂曲中。但這并不是一首絕望的悲歌,而是有所期待的,感人至深的內心獨白。作者在標題中提出的人生“安適”的問題,通過音樂的時而幽咽微吟,時而激憤高歌,時而深情傾訴,時而呻吟嘆息,表現得淋漓盡致。 《三寶佛》 樂曲中的《三汲浪》曾被揚琴家嚴老烈改編為廣東音樂《旱天雷》,表現了人們在久旱逢甘霖時歡欣的情緒。樂曲的其他部分婉轉悠揚,節奏流暢,二胡及配器的演奏都作了細致處理,使音樂更為動聽。 《光明行》 |
上一篇:古 箏 下一篇:笛 子 |
相關閱讀 |